close

我想教官存在與否有很大的爭議,但卻很少有高中生去作評論,這次我試圖去作分析。

 

歷史的定位

軍訓教官此一制度最早是模仿自當時德國的教育制度(簡單來說就是軍國主義),而由民初的教育總長蔡元培以其為藍本所制定。內容大概就是對高中生作「軍事教育」不過因一戰德國戰敗此思想風潮就漸漸式微。然而在民國十七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強制高中以上學校一定要修「軍事教育」,而教官自然就是用來這些知識。民國二十六年國民政府逐漸將相關法條修訂完成而教官除教授軍事教育外也開始作政治思想教育。而在遷台後,民國四十年恢復教官設置,主要是負責軍訓、品行管理、思想控制、推行黨務等。

 

現在的定位

民國七十六年解嚴,此一民主及自由的進程也使學生權力受到重視,而教官過去的功能自然是不合時宜的,於是教官的功能就開始有了重大改變,主要業務大概有:國防教育、校園安全、生活輔導。然而教官存廢的爭論也自此開始,在民國八零年代,主要由民進黨提出的「軍訓教官退出校園」是另一種思潮,主要因為教官的存在使得教育的「自由」、「學術」、「中立」受到了妨礙,而在民國八十七年大法官的第四五○號釋字更是直接闡明大學教官違憲(非高中),而民進黨執政也採行了遇缺不補的原則。

 

學生的角度

事實上在當初提出的教官妨礙自由、學術、中立,在現在看來以沒有那麼的嚴重,沒有人會被記成黑名單,也沒有人被遊說加入黨派,教官也不會因為你說了什麼言論就找你去約談。而在校務方面,說實在的教官還是挺累的,許許多多的雜務,除了找教官也不知道要找誰,如果教官廢除,這些職則的分配可能也會出現問題。在輔導方面,教官也可能比輔導室多了一些強制也更接近同學,輔導的切入點也有所不同,教官可能更偏向生活上遇到的事物,而輔導室則是偏向心理衛生。

但在我看來教官存在與否所引出的問題並不只在這裡,而是在教官其所擁有的權力以及賦予他權力的那個來源,舉個例:「服儀」。今天在上學進校門的時候可能教官會攔你下來,「制服、皮帶沒紮」;在校園裡穿便服、拖鞋,「週輔」。為何我們需要服從這些規定,我們是高中生,難道我們無法獨立思考我們的穿著,難道教育不是鼓勵獨立的個體、特色,而是集體?今天教官可能代表的是一種舊有的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上有三種人是不自由的,軍人、公務員、學生。」這句話有三分之一是錯的,那就是學生們不只是自由,更該被鼓勵自由,因為教育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形塑出一個又一個同樣的個體。

當我們生活在舊世代過度到新世代的同時,我們應當去思考究竟還有什麼不符合潮流卻又根生柢固於我們思考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eedomsky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